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,家庭建設是國家建設、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。開展文明家庭建設工作,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,是持續深化公民道德建設,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支撐。近年來,為大力弘揚家庭美德、倡導優良家風,激勵和引導全市廣大家庭積極參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,我市積極發掘文明家庭的事跡,評選表彰了200戶市級文明家庭,并推選優秀的家庭參加全省和全國文明家庭評選。其中,常琳家庭獲評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,闞亞玲家庭和李彥家庭當選第一屆安徽省文明家庭。
安徽省文明家庭
闞亞玲家庭:堅守平凡 無私奉獻
碭山縣的闞亞玲家庭,崇德向善、充滿正能量。這個家庭先后榮獲“宿州市首屆文明家庭”“安徽省最美家庭”“安徽省文明家庭”等榮譽稱號。
闞亞玲是碭城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,她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,注重加強理論業務學習,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。她組織開展“大手拉小手,文明一起走”志愿服務、“為文明縣城加分”千人簽名以及“小蜜蜂文明大講堂”、圖說中國夢、弘揚傳統文化等系列活動,豐富學生德育教育形式。闞亞玲還熱衷公益事業,她通過網絡為受重傷的學生以及生重病學生發起募捐、帶領班里的孩子們走進光榮院看望革命老前輩。
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,闞亞玲每天都會認真備課,將學生當天需要學習的課程要點整理出來,定時發送到班級群,并督促學生們及時完成。她還專門錄制了微視頻,提醒學生疫情期間的注意事項,向大家普及疫情防控小知識,動員家長和同學一起行動起來,不要虛度寶貴時光。
闞亞玲業余愛好是寫作。她筆耕不輟,先后在人民網、新華網、中國文明網、中安在線等網絡發表作品1000余篇,其中以反映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為主要內容的《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世界充滿陽光》等多篇文章被中國文明網采用,《讓“最美家庭”為精神文明建設錦上添花》等被列入“宛新平”系列評論,《雷鋒精神是一道暖暖的亮麗風景》《開學第一課:請孩子們記住“過去、現在、將來”》等被學習強國平臺等媒體刊載。闞亞玲被評為“2016年度全國‘百名網絡正能量榜樣’人物”“第二屆安徽省最美教師”“宿州市十佳志愿者”“第四屆宿州市道德模范”等。
闞亞玲的愛人郭福利是碭山縣官莊壩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負責人。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,對待群眾像親人。有群眾來訪時,他就不厭其煩地講解相關政策,直到群眾明白為止。郭福利連續六年被評為縣國土局先進個人。工作之余,郭福利經常去社區做志愿者,還和妻子一起參與無償獻血,帶著孩子到敬老院為老人送溫暖,先后在水滴籌、輕松籌等為百余個家庭捐款。其子郭家琛多次獲得三好學生,優秀團干,在宿州市“老師您好我的好老師”演講比賽中奪冠,并代表宿州市參加全省演講比賽獲二等獎等。一家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繪就了一道亮麗的文明家庭風景線。
全國文明家庭
常琳家庭: 舍小家顧大家 譜寫抗疫之歌
2020年初,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。蕭縣新莊鎮的常琳一家四口放棄春節團聚,舍小家顧大家,分別奔赴不同崗位抗疫。
常琳是新莊鎮衛生院副院長,在群眾足不出戶自我隔離的時候,她每天和村組干部一起入戶,確認每一名居民的信息,叮囑群眾做好消殺和測溫,并向隔離人員宣傳相關知識和政策,全力以赴把好群眾健康關、隱患排查關,筑牢阻擊疫情的“第一防線”。在疫情防控最緊的那段時間里,常琳每天都吃住在衛生院,帶領工作人員加班加點。她眼睛熬紅了,身體消瘦了,兩腿跑腫了,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,可她從來不叫一聲苦,不說一聲累。2020年2月5日早晨,常琳80多歲的老父親因消化道出血暈倒了,當時正在摸排返鄉人員情況的她,只能委托家里人去看望老人。直到2月6日晚上,常琳才抽出時間匆忙去看望老人,在安排老人服藥休息后,又下鄉排查疫情。
常琳丈夫李永是一名村干部,他積極動員超市飯店暫停營業,清理環境衛生,摸排返鄉人員,宣傳防病知識,安撫群眾情緒,連續多天奔波在疫情防控一線。
常琳兒子李中華在徐州市的云龍醫院工作,他主動報名參加了防控應急預備隊。疫情防控期間,每天到徐州火車站執勤,對過往的旅客進行體溫檢測、應對突發事件。
常琳女兒李文慧在上海的一家醫院工作,在武漢疫情爆發后,她不畏艱險積極報名前往武漢支援,于2020年2月19日作為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的成員之一,進駐武漢雷神山B區ICU室感控組工作。在最初幾天的感控工作后,常琳女兒因有呼吸機相關工作經驗被分配到隔離病區,每天穿著厚厚的隔離衣,為監護室的患者做所有能做的護理。有一名重癥確診患者意識清晰,可以交流,但因呼吸窘迫,說話總是斷斷續續,吃飯也是吃一口飯就要停下來,吸氧緩和后再進食。每次吃飯的時候,常琳女兒就一口一口地為患者喂飯,并叮囑患者不要著急。她用耐心和細致贏得了患者的好評,圓滿地完成了支援武漢的任務。
常琳一家,義無反顧地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,默默守護著人民的生命安全,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勇挑重擔、無私奉獻,詮釋了踐行初心與使命的“最美逆行”,無愧于抗疫“最美家庭”。
安徽省文明家庭
李彥家庭: 熱心公益 家風向善
家住埇橋區西關街道的李彥和陳紅夫妻,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義務宣傳禁毒防艾,他們的兒子李欣在上大學期間制作禁毒防艾漫畫,女兒李丹大學畢業創建禁毒防艾宣傳的微信微博。這個家庭是個名副其實的“公益之家”。
1980年,16歲的李彥成為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,從此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。通過放映電影,他把國家的法律、法規送到田間地頭,把黨和政府溫暖送到千家萬戶,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。李彥還經常利用放映之余關愛留守兒童,為五保老人送去溫暖,關心幫扶貧困家庭,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和追求。
為了能讓更多老百姓了解和掌握禁毒知識,免遭毒品的危害,自2000年以來,李彥深入農村、社區、企業、學校、單位,義務為群眾放映禁毒題材的影片,同時自制禁毒展板和禁毒宣傳資料,面向大眾傳播禁毒知識,開展毒品預防教育,并主動幫扶戒毒人員,讓他們重拾生活信心,重塑人格尊嚴,重新回歸家庭、回歸社會。
在李彥的帶動感召下,妻子和兒女也都加入到禁毒宣傳行列,由最初一個人的禁毒宣傳,漸漸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禁毒宣傳夫妻”“禁毒宣傳家庭”。他們的善舉,也感染了身邊人,不少群眾自發地加入了禁毒宣傳志愿服務隊伍,從“一人舞”干到了“大合唱”,成為遠近皆知的“禁毒宣傳大家庭”。
20年來,李彥家庭為禁毒公益宣傳投入100余萬元,足跡踏遍了全國17個省156個市、縣,放映禁毒宣傳影片7500余場,發放宣傳資料800余萬份,受教育群眾1000余萬人。
2020年,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,李彥帶領家人及志愿者,奔險而去、迎疫而上,投入抗擊疫情第一線。他們利用禁毒宣傳流動大篷車,奔走在城鄉、社區的道路上,循環宣傳傳染病防治法,播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,提醒廣大群眾科學防疫,幫助群眾增強防疫本領。李彥和陳紅每天還定時對所在值守小區的電梯、樓道、垃圾桶進行消殺,減少疫情傳播路徑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2015年6月25日,李彥作為全國禁毒工作先進個人代表,在人民大會堂作先進個人事跡報告,為家鄉增光添彩。李彥家庭的成員也先后被評為“中國好人”“禁毒法宣傳全國先進個人”“全國首屆百佳志愿者”“首屆江淮禁毒公益先鋒”“宿州市優秀共產黨員”等榮譽稱號。(拂曉報)